低代码能够给企业降低50%的成本?一文来窥探其真假

  新闻资讯     |      2025-08-15 18:22 阅读量: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面临着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优化运营成本的双重挑战。低代码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开发方式,正成为企业突破困境、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它通过可视化页面拼装与业务逻辑配置,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软件开发模式,为企业带来显著价值。

低代码平台

  低代码最直观的价值体现在成本降低方面。人力成本上,传统软件开发需要专业程序员进行大量编码工作,招聘和维持这样的团队开支巨大。低代码平台却允许业务人员参与开发,减少对专业开发者的依赖。举例来说,一家中型企业以往开发内部管理系统,需组建包含需求分析师、前后端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的10人团队,开发周期6个月,人力成本约120万元。采用低代码平台后,仅需3名业务人员和2名IT人员组成的小团队,2个月即可完成开发,人力成本降至40万元左右,节省了约67%。

  时间成本也因低代码技术大幅下降。传统开发流程繁琐,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环节众多且相互依赖,导致开发周期漫长。低代码平台凭借预构建模板、拖放功能和可视化编程工具,极大简化开发过程。据Gartner报告,企业采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后,平均开发周期能够缩短50%以上。例如,某电商企业开发促销活动管理系统,传统开发需3个月,利用低代码平台仅1个月就上线,使企业能更快把握市场机会,减少时间成本的隐性损失。

  除了降本,低代码对企业还有诸多重要意义。在开发效率上,它能让企业快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应用。业务人员可根据自身对业务流程的理解,直接在低代码平台上搭建应用,避免业务与IT部门间沟通不畅导致的误解和延误。以某制造企业为例,以往设备报修流程繁琐,通过低代码平台,业务人员自行搭建报修应用,优化流程,使设备维修响应时间从平均2天缩短至半天,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低代码技术还增强了企业应对变化的灵活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业务需求也随之不断调整。低代码平台支持快速迭代,开发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对应用进行修改和优化,无需大量代码重写。如某互联网企业根据用户反馈,用低代码平台在一周内就完成对产品核心功能的优化,提升用户体验,保持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系统集成是难题,而低代码平台强大的集成能力可与现有系统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孤岛”。例如,某金融企业利用低代码平台集成核心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提高业务流程效率和数据准确性,降低运营成本。

  关于低代码的三个常见问题

  问:企业引入低代码平台后,整体成本能降低多少?

  答:不同企业因项目复杂度、原有开发模式、团队结构等差异,成本降幅有所不同。从行业实践来看,开发成本(含人力、时间等)通常可降低30%-60%,部分简单场景甚至能达到70%以上,核心在于减少专业开发人员投入和缩短开发周期。

  问:低代码适合开发所有类型的企业应用吗?

  答:并非如此。低代码更适合开发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如OA、考勤、报销)、业务流程自动化工具、轻量级客户管理系统等场景。对于需要高度定制化算法、复杂底层架构的核心业务系统(如银行核心交易系统),仍需结合传统开发方式补充。

  问:非技术人员使用低代码平台有门槛吗?

  答:门槛较低。主流低代码平台采用可视化操作和模块化组件,类似“搭积木”,业务人员只需了解自身业务逻辑,经过1-2周的基础培训,即可独立搭建简单应用。对于复杂功能,可通过IT人员协助完成,实现“业务+技术”协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