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的复杂度可以划分为本质复杂度和偶然复杂度,前者是解决问题时固有的最小复杂度,跟你用什么样的工具、经验是否丰富、架构好不好等都无关,而后者就是除此之外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引入的复杂度。通常来说,本质复杂度与业务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域强相关,因此这里我把它称为更好理解的“业务复杂度”;这部分复杂度不是任何开发方法或工具能解决的,包括低代码。而偶然复杂度一般与开发阶段的技术细节强相关。
为开发者尽可能屏蔽底层技术细节、减少不必要的技术复杂度,并支撑其更好地应对业务复杂度,这是低代码开发平台所应该尽到的核心职责。
而“低代码会让程序员失业吗?”这一疑问背后,是对技术工具进化的深层焦虑。事实上,低代码并非开发者的“替代者”,而是重构其价值的“放大器”。它剥离了重复劳动的桎梏,让开发者从“代码搬运工”升级为“业务架构师”,在更高维度创造价值。
低代码解放了开发者的时间与精力。传统开发中,60%的工作量消耗在编写重复代码、调试环境配置、协调多端适配等“技术细节”上。低代码通过模型驱动自动生成代码,将这些工作压缩至10%以内,这种转变下,开发者得以聚焦业务逻辑设计、系统架构优化等“高价值工作”。
对专业开发者而言,低代码是能力的“延伸而非削弱”。Gartner数据显示,66%的低代码用户是企业IT部门的专业开发者,他们并非放弃代码,而是用低代码提升效率。平台提供的“低代码扩展能力”支持自定义组件开发、算法集成等高级操作,要求开发者具备更强的抽象思维与业务理解能力。例如,为低代码平台设计通用支付组件时,开发者需兼顾安全性、兼容性与易用性,这对技术功底的要求远超单纯编写支付接口。
低代码重塑了开发者的技能体系。它要求开发者从“单一技术专家”转向“复合能力者”:既懂前端框架,也理解业务流程;既会编写代码,也能设计可视化模型。这种转变符合行业趋势——随着数字化深入,“懂业务的技术人”比“纯技术专家”更稀缺。某互联网企业的招聘数据显示,掌握低代码技能的开发者薪资溢价达25%,印证了市场对“技术+业务”复合能力的认可。
担心“低代码导致能力退化”是对开发本质的误读。开发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而非“代码的多少”。就像计算器的发明没有消灭数学家,低代码也不会替代开发者——它淘汰的是“只会写重复代码的人”,成就的是“能用技术驱动业务的人”。未来,开发者的价值将取决于“定义问题的深度”与“设计方案的创新性”,而低代码正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最佳工具。
低代码与开发者的关系,如同Photoshop与设计师:工具简化了操作,却让创意更具影响力。在这场变革中,真正的赢家不是“抵制工具的守旧者”,而是“善用工具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