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专业低代码时,看到一套成熟度模型,从Level1到Level5,越往后能力越强。仔细琢磨下来,发现核心就一个词:“融合”——低代码和专业代码的融合程度,决定了平台的成熟度。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模型,看看不同等级到底差在哪,企业该怎么选?

Level 1:入门级低代码平台
Level 1代表着“入门级”低代码平台,通常也是目前市场上许多低代码平台的标准配置。简单来说,这一阶段的低代码平台能提供基础的可视化开发能力,用户可以轻松搭建表单、设计流程,并实现企业常用的门户、组织权限、报表、消息等基础功能。然而,复杂的业务逻辑,如集成Java代码或高级计算功能,仍然需要手动干预或绕道而行。
选择建议: 对于只需要简单应用的企业或部门,Level 1已经足够。通过低代码平台,可以实现快速开发和高效应用,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基础系统建设。
Level 2:部署与运维的融合
进入Level 2后,低代码平台开始关注开发和运维的融合。在这一阶段,平台支持低代码和专业代码模块在同一个工程中进行统一构建与部署,能够与现有的DevOps工具链对接,支持自动化测试、自动化上线等功能,大大降低运维成本。
选择建议: 如果企业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表单和数据录入,需要更强大的部署和运维能力,Level 2平台是理想选择,适合中大型企业的综合性系统。
Level 3:开发与协作的融合
Level 3是“关键坎”,真正实现了“开发和协作的融合”。平台在此阶段突破了低代码和专业代码的界限,能够让两者在同一个工程中互相调用,低代码模块和专业代码可以共享数据和接口。并且,团队成员无论使用低代码还是传统IDE,都能在同一个版本控制系统中协作开发,避免了代码合并的难题。
选择建议: 如果企业要开发更复杂的核心业务系统,如ERP或MES等,且需要跨团队协作和不同技能的开发者共同参与,Level 3是必选级别。
Level 4:工具层面的融合
Level 4进一步提升了开发者的使用体验,低代码平台和专业代码编辑器的融合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同一个开发环境中,开发者可以同时使用低代码可视化界面和专业代码编辑器,实现“无缝切换”。这不仅能节省开发时间,还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高效协作。
选择建议: 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开发和迭代的企业,特别是需要同时进行低代码和专业代码开发的场景,Level 4平台能够大幅提高开发效率,适合大型企业的复杂系统。
Level 5:成熟度天花板——体验优化和易用性
Level 5代表着低代码平台的最高成熟度,核心特点是极致的体验优化和易用性。在这一阶段,平台不仅实现了低代码和专业代码的无缝融合,还进一步简化了开发流程,提供智能化提示、自动化功能,降低了学习曲线,使新开发者能够迅速上手,老开发者也能更加高效地工作。
选择建议: 对于那些需要长期、规模化开发的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或多业务板块的企业,Level 5的平台能够提供无与伦比的效率和协作能力,适用于复杂的企业级系统。
低代码与专业代码的完美融合
通过上述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低代码平台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取代专业代码”,而是“融合专业代码”,让两者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低代码平台在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的同时,也不妥协于复杂业务的处理和技术深度。
企业选择低代码平台的建议:
根据需求选择: 如果企业仅需要快速搭建一些简单的应用,Level 1即可满足需求。如果需要开发核心系统或支持团队协作,至少应选择Level 3以上的平台。
考虑工具与技术融合: 如果团队中有多种技术栈的开发者,Level 4和Level 5能够提供更好的工具整合和协作体验。
关注平台的扩展性: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选择一个能够长期支持业务发展的平台尤为重要,Level 5的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应对未来的业务增长和技术挑战。
通过这一低代码成熟度模型,我们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不同低代码平台的能力差异,还能在选择平台时提供明确的指引。记住,平台的成熟度只是参考,最终能否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