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专业低代码时,看到一套成熟度模型,从Level1到Level5,越往后能力越强。仔细琢磨下来,发现核心就一个词:“融合”——低代码和专业代码的融合程度,决定了平台的成熟度。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模型,看看不同等级到底差在哪,企业该怎么选?
先看Level1,这是“入门级”,也是现在很多低代码平台能达到的水平。简单说,就是能提供基础的低代码能力,比如可视化搭表单、画流程,再加上企业应用必备的门户、组织权限、报表、消息这些功能。复杂点的逻辑,能通过写脚本或者配置规则实现。但这只是“能用”,还没到“专业”——比如想加段复杂的Java代码,可能就得绕个大圈,或者干脆做不了,低代码和专业代码还是“两张皮”。
到了Level2,就进了一步,开始注重“部署和运维的融合”。比如用低代码搭的模块,和用专业代码写的功能,能放在同一个工程里,统一构建、统一部署,不用分开弄两套流程。而且能对接专业的DevOps工具链,自动化测试、自动化上线,不用手动传文件、改配置。这对企业来说很实用,运维成本能降不少,但还没解决“开发层面”的融合,比如改了代码就没法再用低代码编辑,还是有隔阂。
Level3是个“关键坎”,真正实现了“开发和协作的融合”。首先是“工程融合”,低代码输出的代码和专业代码在同一个工程里,能互相调用——比如低代码搭的表单,能调用专业代码写的“计算税费”接口;改了专业代码里的实体类,低代码的模型也能同步更新。然后是“协作融合”,团队里不管是用低代码的初级开发者,还是用IDE的高级开发者,都用同一个Git管理版本,能看对方的修改记录,一起协作开发,不会出现“你改你的模型,我改我的代码,最后合不上”的问题。到这一步,才算真正满足了专业开发团队的需求。
Level4又上了一个台阶,做到了“工具层面的融合”。简单说,就是不用切换工具了——在同一个开发环境里,左边是低代码的可视化界面(拖组件、画流程),右边是专业代码的编辑器(写Java、JS),改完这边能实时看到那边的效果。比如用低代码搭了个页面框架,直接在旁边的VSCode面板里加交互逻辑,加完刷新一下,页面就生效了。这种“无缝切换”能省不少时间,也让团队里不同技能的开发者配合更顺畅。
最后是Level5,这是“成熟度天花板”,核心是“体验优化和易用性”。在Level4的基础上,把工具链打磨得更顺手,比如简化组件开发流程、优化版本对比界面、增加智能提示(比如写代码时自动关联低代码的模型字段),降低学习成本。新人来了,不用花太多时间学工具,很快就能上手;老开发者也觉得“不别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到这一步,平台才算真正“落地”,能支撑企业长期、大规模的应用开发。
其实看这个模型,能发现专业低代码的发展方向很明确:不是“取代专业代码”,而是“融合专业代码”,让两者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对企业来说,选平台时不用盲目追求Level5,得看自己的需求——如果只是搭简单应用,Level1可能就够;如果要开发核心业务系统(比如ERP、MES),那至少得达到Level3,能支持团队协作和代码融合。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成熟度只是参考,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