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低代码的风刮得有多猛?打开技术论坛,到处都是“3天搭建一套管理系统”“业务人员也能当开发者”的讨论,不少程序员开始慌了:低代码是不是要取代我们?尤其是全栈开发者,好不容易把前后端技术栈摸透,难道要被“拖拽式开发”拍在沙滩上?作为踩过瀑布开发、熬过敏捷转型的老程序员,我想说:别被焦虑带偏了,这根本不是“取代”的问题,而是“分工”的升级。
先搞懂两个核心问题:低代码到底是啥?全栈开发又值在哪?低代码本质是“开发者减负神器”,平台把表单验证、数据关联这些通用功能做成现成组件,拖拖拽拽再写几行配置脚本,就能搭出一套应用。就像之前帮朋友公司搭客户跟进系统,用低代码平台3天就搞定了,要是按传统开发流程,光需求对接就得一周。但它的核心不是“不用写代码”,而是“把重复劳动省下来”——业务人员能自己搭简单系统,IT团队就能腾出手搞更重要的事。
而全栈开发是啥?是能从前端界面到后端服务器“一肩挑”的能力。就像建房子,全栈开发者既能打地基(服务器部署),又能砌墙(后端逻辑),还能装门窗(前端交互)。去年我们做一个电商小程序,团队里的全栈大哥一人扛下了前后端开发,从数据库设计到支付接口调试全搞定,这种“通才”在项目里简直是定心丸。全栈的关键不是“啥都懂点皮毛”,而是“每个环节都能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能力得靠多年项目经验堆出来,不是随便学学就能成的。
那低代码为啥突然这么火?一方面软件人才缺口摆在那,中小企业招个能独立开发的工程师比登天还难,低代码相当于让业务人员“自给自足”,比如HR自己搭招聘流程系统,市场部自己搞活动报名工具;另一方面市场变化太快,传统开发动辄几个月周期根本赶不上,去年疫情期间,有公司用低代码2天就搭出了社区防疫登记系统,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对预算有限的企业来说,低代码更是“救命稻草”,定制一套CRM传统开发要几十万,用低代码几万块就能搞定,性价比摆在那。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栈开发就没用了。低代码解决的是“标准化效率”问题,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藏在“个性化难题”里。比如金融公司的风控模型、大厂的高并发交易系统,这些涉及复杂算法和底层架构的东西,低代码平台根本啃不动,这正是全栈开发者的主场。我认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他们用低代码搭客户管理、数据大屏这些常规系统,全栈团队则专注于核心的交易系统开发,既省了人力又守住了技术壁垒,这种分工才是最聪明的玩法。
对程序员来说,选低代码还是全栈,关键看你的职业定位。刚入行的新人可以从低代码入手,先搞懂“应用开发到底是咋回事”,在实践中练会业务逻辑梳理、流程设计这些底层能力,这些经验以后学全栈也能用。但千万别只满足于“拖拽组件”,多问问自己“这个组件背后是咋实现的”,不然很容易被工具框住。
要是想当技术专家或架构师,全栈能力必须练扎实。你得系统学前端框架、后端语言、数据库优化,在项目里摸爬滚打,搞懂从需求到上线的全流程。这个过程虽然慢,但能让你“看透系统的本质”——就算以后低代码平台更新迭代,你也能快速上手,甚至能自己开发插件扩展平台功能。
说到底,技术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低代码是让你跑得更快的“自行车”,全栈能力是让你走得更远的“两条腿”。真正聪明的程序员,不会纠结于“选哪个”,而是会让它们互相配合:用低代码快速验证原型,用全栈技术把原型做成产品;用低代码搭辅助工具提升效率,用全栈能力攻克核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