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智化转型选低代码,别只看“快”,更要算好“长期账”

  新闻资讯     |      2025-10-15 17:13 阅读量:

  不少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将低代码视为“捷径”——认为只要引入平台,就能快速解决开发效率问题。但实际操作中,有的企业因盲目选型导致平台与业务不匹配,有的因团队协作不畅让系统沦为“摆设”,有的因忽视安全与扩展埋下隐患。低代码虽降低了开发门槛,但并非“拿来就能用”,企业在选择时需跳出“只看短期效率”的思维,从战略层面算好“适配、团队、安全、成本”四本长期账。

低代码

  一、选平台先看“业务适配度”,避免“为技术而技术”

  市场上低代码平台种类繁多,有的擅长流程自动化,有的侧重数据可视化,有的专注行业解决方案。企业若盲目跟风选择“功能最全”或“名气最大”的平台,很可能出现“平台很强大,业务用不上”的尴尬。正确的做法是“以业务定平台”:先梳理自身核心需求——是需要快速搭建报表系统,还是开发客户服务工具?是要整合现有数据,还是支持移动端应用?再针对性评估平台的组件库、行业模板与集成能力,确保平台能“精准匹配业务场景”,而非“让业务迁就技术”。

  二、建团队要“业务技术协同”,避免“开发与使用脱节”

  低代码的优势是“全员开发”,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需技术团队”。有的企业认为“业务人员能独立开发,技术团队可有可无”,结果导致搭建的应用逻辑混乱、数据不规范,后期维护困难。实际上,低代码需要“业务+技术”的协同团队:业务人员负责提出需求、搭建初步应用;技术人员负责制定开发规范、解决复杂集成问题、保障系统稳定性。

  三、重安全需“全流程把控”,避免“效率优先、安全滞后”

  数智化转型中,数据安全是底线,但有的企业为追求开发速度,忽视了低代码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低代码平台虽自带一定安全功能,但不同平台在数据加密、权限管理、合规性等方面差异较大。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建立安全规范:明确不同角色的应用访问权限,避免数据泄露;对重要业务逻辑进行代码审查,防止逻辑漏洞;定期备份数据,应对系统故障。

  四、算成本要“看长期投入”,避免“只算购买价,不算维护账”

  低代码的“低成本”是相对传统开发而言,但并非“零成本”。有的企业只关注平台的采购费用,却忽视了后续的培训、维护与升级成本——员工培训不足导致应用使用率低,系统维护不当引发故障,平台升级产生额外费用,这些“隐性成本”往往比采购价更高。某中小企业引入某低代码平台时,因贪图“免费版”节省开支,后期因业务扩展需升级至企业版,不仅支付了高额升级费,还因数据迁移耗费大量人力。

  企业在核算成本时,需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平台采购费、实施培训费、定制开发费、年度维护费等,同时对比“投入产出比”——引入低代码后,能节省多少开发时间?提升多少业务效率?只有综合评估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才能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