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源生态有三条主线在领跑:模型训练框架、高效推理引擎和低代码应用开发框架。
PyTorch在训练领域还是稳坐第一。推理侧的vLLM和SGlang过去一年迭代得飞快,OpenRank同比增长排进了前三;最让人意外的是应用层,Dify和RAGFlow这两个从国内开发者社区火出来的平台,靠着低代码工具链和RAG技术,增速远超预期。反倒是之前火得不行的LangChain、LlamaIndex这类传统LLM框架,慢慢没了往日的风头。
为什么会这样?看Dify的路子就懂了。它没搞复杂的技术炫技,反而盯着企业用户的痛点——一边用可视化工作流把开发门槛拉低,谁都能上手;一边把企业级安全管控做扎实,这两下子正好戳中了企业的需求。现在开发者要的不是“看起来厉害”,而是“用得快、用得稳”,低代码正好踩中了这个点。
除了应用层的变化,标准协议层也成了必争之地。去年Anthropic开源的MCP协议,现在已经成了智能体调用外部工具的事实标准;今年Google又拿出A2A协议,规范智能体之间的交互,CopilotKit紧跟着补了AG-UI协议。这些协议虽然还没形成完整体系,但谁能主导标准,谁就能在未来的MaaS时代占住坑,这已经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事。
基础设施侧的趋势也很有意思。向量索引与存储技术不再盲目追求新花样,开始沉下心做沉淀;多模态火是火,但大数据和AI生态的融合还没找到顺畅的路子;模型部署和推理的混战还在继续,没分出明确的赢家;只有训练生态,依旧是PyTorch一家独大,牢牢攥着入口。
对开发者来说,这些趋势背后藏着实实在在的生存逻辑。现在AI应用从Chatbot进化到智能体,功能越来越复杂,但技术反而越来越普及,开发门槛降了,竞争却更激烈了。大公司想的是抢生态控制权,比如PyTorch靠抓牢训练入口站稳脚跟;小团队或个人开发者,就得靠深耕场景、优化体验突围,就像Dify那样找准企业需求。
而且现在开源项目的周期越来越短,试错成本低了,大家不再追求“厚积薄发”,反而更敢试错。但不管怎么变,“给用户创造价值”这个核心没变,简化复杂问题、提升效率,永远是破局的关键。